外文学院 张月亭
炎热的九月过去了,金秋十月也踏着凉爽轻快的脚步远去了。研究生生活历经了两个多月了,是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才是我们理想的研究生生活?我们的期待和现实有没有差距?在学术上、生活上、情感上,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新的转折点?作为一个刚入学不久的研一新生,我想在此谈谈对于学术的看法。我是一个文科生,对于学术的系统理解可能与理工科学生存在差距。但我认为,在治学上,很多东西是共通的,正如作为人类,我们拥有普世的价值。
治学需要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要有史的系统观念,同时还要有一颗可以静下来的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具体到特定的问题上,我们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创新。我们需要有新的观点,需要把前人走过的路继续挖掘,走得更远。在这条路上,或许我们一直在寻找未被踏过的土地,但是最终会发现,没有痕迹的土地是那么得少。我们的先驱们悬梁刺股、鞠躬尽瘁,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后来,我们试图把路走得更远,却发现前面荆棘一片,多少前人在困难之前止步,多少人倒在前面,横尸遍野。却步了吗?找不到出路了吗?这些,正是我们在这个阶段做学问的最大困惑。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创新的路越走越窄了?
本科阶段要求比较低,我们被允许在这篇文章抄一些观点,在那篇文章复制大段的文字。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是新的观点。然而,作为研究生,我们需要做得更深一些,不能总是躲在巨人的后面,让他们挡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要踏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看到巨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只看到一片浮云又有什么关系?至少我们看到了。我们可以不成为巨人,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将成为几年几百年后横空出世的那个巨人脚下的石头,帮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牛顿的树不只有一棵,苹果不只有一个,宇宙的定律还远远没有穷尽,所谓的定律也不是不可推翻。在我们的前面,是茫茫的未知的大海,呼唤着我们扬帆启程,去解决问题,去解读人类,解读宇宙。
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问题是有的,创新是可能的。比如一个文本,几百年来,评论家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读,好像没有继续解释的空间了。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刻在人们脑海里的文化历史定式,会引领我们在看似穷尽的文本里面找到时代的投影。比如在医学上,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万一哪一天疾病都被找到治理方法了,那医学还研究什么。因为,直到今天,旧的疾病发生新的变异,新的疾病又层出不穷。
那么,怎样创新呢?
我想,首先要有寻找问题的意识。多向自己问一些问题,如果不懂就查资料,然后写一下总结。有人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一本相关的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另外,要多吸收前人的知识。人们说,最伟大的作家就是最厉害的小偷,他很狡猾地窃取了前人的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工、拼凑、融合。但是,这种窃取的方式正是他新颖的地方,因为,你可能全然不知这是偷来的。同时,还要有史的观念,对知识要有系统的分类,有一条清晰的线。具备了这三条,接下来就是提高“立”和“破”的功夫了。
最后,我想说,漫长的学术之路,永远没有尽头。创新的路从来都是四通八达的。同学们,努力吧,在书斋里也可以掀起一场革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