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你的生活,记录你的命运

《凌云报》新年特别策划:

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在经历的生活

——厦大人的2010

策划  边晓璇

   执行  刘毅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又到岁末。

    这一年,你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生活是琐碎的,但正是这些点滴汇集成了你我的2010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却都有着不平庸的故事。

    年终盘点,《凌云报》采访了12位不同年龄、身份、专业、学历、岗位的厦大人,他们的故事,也许你也曾经或正在经历;他们的经历,或许也是你所好奇或感同身受的。

    也许过去的一年忙绿而精彩,也许淡然而平凡,无论如何,都要许下对2011的心愿,因为有追求,才有希望。

 

人物名片:张友琴

身份: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关键词:老年咨询服务

                    最美不过“夕阳红”

本报记者 苏海贵

2010年,张友琴最高兴的事是做了十年的“温馨夕阳”在今年成功注册成为了一个NGO组织——“温馨夕阳”老年咨询服务中心。

十年前,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张友琴教授在厦门市成立了“温馨夕阳”老年谈心专线,和老年人谈心,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疑惑。在张老师的感染和带动下,厦门市的一些权威主任医师、律师也加入了“温馨夕阳”老年咨询服务中心,为老年朋友提供生活、医疗和法律等咨询服务。张老师提到一位姓何的老奶奶,她生前是温馨夕阳的服务对象,与“温馨夕阳”谈心专线保持了近5年之久的联系,甚至将专线视为自己的“娘家”和“精神支柱”。张老师回忆道:“何老奶奶因病去世时,我们的主任和义工代表都去为她送别,大家之间的情谊都已经很深了。”

 张老师说,“温馨夕阳”之所以能够十年如一日的为老年人服务,源于她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使命感。自19783月考入厦门大学以来,张老师在厦大生活了三十年,见证了厦大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张老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做学术”,也希望学生“做事先做人”,要形成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并践行于社会实践。“虽然在组织运行与服务中会感到累,但同时也很快乐”。张老师认为,这种快乐是值得师生共同去追求的:“我们不应单纯追求物质,更多的时候也要褪去浮躁,去思考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与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

2011心愿:期待“温馨夕阳”品牌和政府、社区开展合作,同时带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参与“温馨夕阳”服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贴心、更全面的社会工作服务。

 

人物名片:周剑扬

身份:电子工程系电路所副教授 

2010关键词:忙科研 忙教学

工作忙到“后半夜”

                                                              本报记者 潘先龙

1997年来到厦大,这已经是周老师在此度过的第十三个年头了。正常情况下,他每晚都要工作学习到十二点以后。周老师坚信“要学习就要全面掌握”,“不管学什么,一定要扫清所有概念性的东西,然后深入进去”。对于潜心学习和工作的人而言,新的一年和旧的一年也许真的差别不大,因此,在回答对即将过去的2010年的总体印象时,他思索了一会儿说出了一个字“忙”。

周老师坦言,整整一年自己都没有出去旅游了,“忙碌似乎成为过去一年生活的主旋律。”但他从不觉得这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并一直都以忙为乐趣:“在忙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周老师十分喜欢自己目前的状态,并希望这种工作的激情可以保持到45岁以后。

当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些事情也让他感到十分开心。第一件就是他觉得学生们都按照计划步步地在前进和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都十分刻苦,他十分欣慰,也十分期待他们今后都能有好的作为;另一件就是这一年教师的工资又提高了,这也是厦大连续第二年涨工资,工资的提高可以直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自己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入科学研究之中。

2011心愿:期待目前的几个科研项目都能尽快出来并有些成果,也希望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尽快找清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人物名片:郭奇

身份:管理学院06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2010关键词:支教

走向那布满荆棘的他乡

本报记者 王安娜

带着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郭奇选择了支教。来到宁夏关桥中学,西北寒冷的天气、不间断的风沙和缺水的生活,让郭奇一时间难以适应,几个月来体重也下降了不少。但他也远离了浮华,重新找回了踏实的感觉。

贫困的生活、落后的教育,还有众多渴望知识、期盼改变命运的孩子,带给郭奇巨大的思想冲击。在一次班会上,郭奇和孩子们聊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希望孩子们不要放弃、要坚守梦想,许多孩子都哭了。“有一天特别冷,一个女生突然说肚子痛,在角落里哭,我问了班主任才知道她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厚衣服可以穿。后来,我给了她一件捐助的衣服,孩子却很倔强,不愿意接受,最后还是我‘骗’了她,说老师先借给她穿,以后再还,她才勉强收下了。”

郭奇很心疼这些孩子,想为他们做更多的事。他和队友们陆续在关桥和海中做起了英语角、心理辅导室,策划英语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11月,郭奇与“闪团网”合作举行公益团购活动,网友通过网站向关桥中学捐助过冬衣物,由工作人员统一收集起来寄给孩子们,帮助他们度过严冬。从8日凌晨活动上线到上午9点,短短几个小时之内,99个捐助名额被“抢购”一空。郭奇说,能为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深感荣幸,因为“这种朴实而又真诚的快乐似乎远离我们很久很久了。”

虽然改变现状的希望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落差,不过母校老师的支持与关怀和团结的支教队伍,都给了郭奇很大的动力。上课读书之外,翻看师兄叶楠关于支教生活的《把梦留住》,听着汪峰的《光明》,也会让他感到自己更有力量。

也许那句让他心动的歌词是:“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走向了那布满荆棘的他乡”。也许那句让他心动的歌词是:“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走向了那布满荆棘的他乡”。

2011心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西部教育,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资助捐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改变现状。

 

人物名片:傅明明

身份:经济学院07级本科生

2010关键词:考研&流浪动物义工

流浪动物义工要考研

本报记者 曾一洺

考研是傅明明2010年的主题词之一,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因为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流浪动物资深义工。说她资深一点不为过,几乎每周她都组织厦大的义工们去救助中心服务。

 自从在微博上看到“厦门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的消息,喜爱动物的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义工活动安排在每周末半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她一定会抽时间参加。但随着考研临近,她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后冲刺中。

在做义工的日子里,有一件让她特别难忘的事:“有些狗因为群居问题互相打架,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有很多狗因此死掉。但是收容所又是私办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个问题没办法立马解决,我觉得既难过又无助。”2010年,在她和其他义工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傅明明也表示,“只要有机会留下来,就一定会将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

2010年,傅明明也有一些小遗憾。由于考研和各类活动占据了她大部分的精力,时光变得尤其珍贵,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样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尽管如此,2010对她来说依然是意义重大的一年。

2011心愿 2011年,我最大愿望是自己能够考研成功,继续留在美丽的厦大。同时也希望流浪动物义工的工作能得到厦大各类学生组织的支持。

 

人物名片:莫莉

身份:新闻传播学院10级传播学博士生

2010关键词:考博

女博士的快乐生活

本报记者 刘毅

作为一个在厦大七年的“老土著”,莫莉的心中一直有着对厦门、对厦大的依恋。在福州某事业单位工作期间,莫莉发现自己并不太喜欢文秘这样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当老师在高校发展。”于是,莫莉决定辞去手头的工作,考母校的博士。“我喜欢厦门,厦大又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校园环境相对自由,我又能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由于平日里白天要继续上班,莫莉只能在晚间和周末抽空“充电”,经常看书看到晚上12点,除了看书,基本上没有娱乐。“但年下来,我很有成就感。”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她成功考取博士,并获得了特等奖学金。但对于那些想要攻读博士的同学,莫莉希望大家“一定要先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否则读博可能只是浪费时间”。

有人戏谑的把女博士称为“第四类人”,但莫莉其实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她喜欢登山、打羽毛球、玩三国杀和杀手游戏。“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玩就好好玩,学习就好好学习。但是我提倡大家去玩健康的东西。只要是锻炼身体或者思维的,其实都是与学习相辅相成。”

今年下半年,莫莉为本科生代过几次课。最初莫莉掌握不好上课的节奏,课间与学生交谈中大家普遍反映她的讲课速度太快,于是莫莉学着调整自己的语速,同时在课前做足准备。“现在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我呢。”说这话时,她脸上写着欣慰和满足。

 

人物名片:吴玲

身份:化学化工学院 08级硕士生

2010关键词:收获爱情,寻找offer

爱情的甜蜜与找工作的烦恼

本报记者 潘先龙

    2010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吴玲略带羞涩的答道:“爱情。”由于专业的缘故,她和多数理工科生一样,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社交活动特别少,想要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尤为不易。但是自今年五月份,属于她的缘分终于降临。

这一切都要从她参加厦大第一期校园“非诚勿扰”说起。起初,吴玲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参加的,也没想过会遇到自己喜欢的男生,因而对于所有上台的男嘉宾,她都毫无例外的选择灭灯。然而,最后一个男嘉宾选择的心动女生却是自己,他将吴玲请到台前并问她是否愿意和自己交往,吴玲竟也鬼使神差地回应说可以试一试。从此以后,他们便开始了一段属于他们的浪漫爱情。现在面临毕业,他们一致决定留在厦门,共同去打拼,在这座浪漫城市中共筑爱的巢穴。

    现在,工作成为吴玲最为烦恼的事情:“如果说之前的几年我过得十分盲目,那么毕业的压力让我突然清醒过来了,终于意识到自己究竟该做什么了”。在接受采访时,吴玲的手上还拿着七八份简历,这是为第二天的大型招聘会准备的。她已经向十几家企业投递了简历,但目前还没有拿到offer。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最深的感受是“性别劣势”。尽管目前很不顺利,但吴玲还是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就目前到学校招聘的单位来看,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去年要好”。

2011心愿: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然后可以安心忙毕业论文,开心迎接毕业的时刻。另外,盼望自己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人物名片:陶卫星

身份:厦大后勤集团工作人员

2010关键词:做好本职工作

知足常乐

本报记者 徐杨

陶卫星是后勤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负责石井5号宿舍的安保工作。自女儿考入厦门大学后,50多岁的陶阿姨便与丈夫来厦门开始了二次就业。不久前,她才从监控室调任安保岗位。

陶阿姨说,自己很喜欢厦门的生活环境。她喜欢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甚至骑车穿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都会觉得很开心。 陶阿姨“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在采访期间还不断叮嘱同学们要注意个人和财物的安全。

14岁便出来打工的陶阿姨经历过生活的各种磨砺,但她依然用感恩的心来对待生活。“我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学校能够给我在这里工作的机会,陪伴女儿读书,认识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我很感谢。”热情健谈的她常常吸引很多同学到小岗亭谈心。“你们和我女儿一般大,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遇到烦恼和压力大的时候找人聊聊天就会放松很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陶阿姨坦言有些“注重自我,缺乏责任感”。但是她也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陶阿姨希望孩子们都能放松心态,“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努力的走下去。”

“快乐靠自己,人要知足。”陶阿姨如是说。

2011心愿:我希望自己开心快乐,家人身体健康,女儿顺利找到好工作。

 

人物名片:蒋丽

身份:外文学院法语专业08级的学生

2010关键词:赴法国交流

汉语助教在法国

200910月至20104月,受法国教育部选派,蒋丽赴法担任汉语助教。

在飞往巴黎的飞机上,蒋丽看了一部名叫《ENTRE LES MURS》(《墙壁之间》)的法国电影,影片中法国孩子的顽皮、莽撞让她震惊,她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万一遇到的学生也是这样怎么办?”恐惧使初到法国的蒋丽神经高度紧张,但她不敢让自己产生退缩的念头,因为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凝聚了她很多的努力与激情,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课堂上,她带着学生演练汉语对话,朗读汉语诗歌,用自己的魅力赢得了法国学生的喜欢。“其实,法国孩子还是很热情、很可爱的,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初的害怕真的很好笑。”蒋丽笑着说。

在法国,蒋丽一周有十二节课,每周要在三座城市的四所学校奔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横跨各个年龄阶段。除了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外,她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地铁、转公交,“有一次遇到罢工,在冰天雪地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又冷又累,正当我不知所措时,被旁边的好心人告知:今天下雪路滑,车子不敢开。我当时就愣了,路面上的雪还没一厘米厚呢!”

谈起这些经历时,蒋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轻松自然,眼角堆满了笑容。蒋丽曾不断告诉自己,要把法国的经历当成毕业前的实践锻炼。而独立,正是她法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2011心愿:我希望自己能尽快在厦门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承担起照顾父母的义务。

(本报记者 范佳佳)

 

人物名片:耿新

身份: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09级的硕士生

2010关键词:赴山大交流

厦大人在山大

2010年,耿新如愿申请到了去山东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虽然她是山东人,但在交流期间,山大的学习氛围仍然让耿新感慨:“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非常强烈,学术氛围格外浓厚。”

在厦大,曾经以骄傲的姿态憧憬自己未来的研究生生活的耿新,渐渐体会到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含义,各方面的压力让她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成为摆在她面前最迫切的问题。直到此次申请交流,她才慢慢地领悟到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开始“不强求,心态放平,慢慢享受生活的过程”。

 因为选择了去山大交流,耿新也失去了不少在厦大可以获得的机会和经历。一度患得患失的她,现在已明白“得到就必须有所舍弃,尝试不同的生活状态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建议有意去外校交流的同学多关注校园网站上的相关信息,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避开论文开题等关键时机,合理安排时间。

 耿新坦言,虽然在与现实的一次次妥协中,梦想越来越模糊,但是不要抱怨,勇敢尝试不同的生活,才不会偏离梦想的路。她最喜爱的一本书是《百年孤独》,生活的循环往复总是让她不断深思存在的意义。在采访的结尾,耿新说:“我喜欢经历,经历能给人以力量,经历总比回忆鲜明有力。

2011心愿 2011年,希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平安、幸福。

(本报记者 徐杨)

 

人物名片:Max Moubarak(喀麦隆)

身份:海外教育学院经济学海外留学生

2010关键词:留学厦大,周游中国

喀麦隆男孩周游中国

Max是个阳光大男孩,笑声爽朗,喜欢音乐。他还非常有礼貌,每次拜访完离开,他都会把我们送到楼下,并笑着说这是他们的礼仪。

 Max来自喀麦隆。2009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他来到了厦大。谈到2010年印象最深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家。今年7月,他趁着暑假回了趟家,这让他兴奋不已。虽然家人和亲戚一开始不太理解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中国求学,可是渐渐地,他们都选择了支持。

 Max 喜欢旅游,因为厦门的生活似乎过于平静和安逸。2010年,Max周游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很多城市都去过。在旅游的同时他也参观了很多大学,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厦大,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很好,更重要的是朋友们。因为有中国朋友的热情接待,我在厦门的生活很幸福。连那些之前不认识的陌生朋友也对我很友好,他们随时都愿意向我提供帮助,这种经历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Max的成绩不错,学有余力的他在两个月前开始积极学习汉语,有时还会跟一些朋友学法语,生活平静而充实。小时候的Max想做一名机长,现在的他也正努力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2011心愿:我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因为这是一切的根本。我还计划着去实习、做义工,并且打算选修另一个大学的双学位。要是能找到一个心爱的女孩就更好了!

(文  记者曾一

 

 

人物名片:青峰

身份:金融系一年级博士生,台湾留学生

2010关键词:留学大陆

                        从台湾到大陆

来自台湾的青峰现在是金融系一年级的博士生,从台湾文化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先在政府部门服务代役,接着又参加工作,之后才决定考硕士研究生。20109月,青峰来到大陆,走进了厦大校园。“其实从小我成绩都不怎么好,也没想到我会继续读硕士,甚至读博士。”现在的青峰决定在学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将来回台湾做老师,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非常希望能够留在厦大。”

在台湾逢甲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青峰就多次来大陆。“我有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是在厦大完成的。”逢甲大学与厦大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使青峰对厦门大学“一直很有好感”。“这里环境好,风景好,人也很文明。一次我和室友同乘公交车,一个小伙子非要给我室友让座。”青峰想起这件事还不禁笑出了声:“要知道,其实我室友才40多岁,就是看上去老了些。”这件事让青峰感受到了厦门人的素质。

虽然台湾和厦门有着相似的文化环境,但是青峰仍然能感觉到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在厦大的食堂,大家都不排队。”这一点让青峰很是困惑。让青峰感触更深的是大陆学生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在硕士阶段主修行销(营销)的青峰是跨专业来到金融系的,为了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青峰主动旁听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我有不懂的问题就上网查,实在找不到的就要去看书了,图书馆也有很多资料可以找。”青峰也经常求助身边的同学,还因此结识了不少比自己“小一轮”的学弟学妹。

2011心愿:希望专业课都能通过,同时能够多认识这边的人。

(文  记者周玫子)

人物名片:邵慧

身份: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06级毕业生,现于厦门某国际检验集团任社会责任审核员

2010关键词:初入职场

职场新鲜人的苦与乐

邵慧的2010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上半年在学校享受学生时光,下半年则参加培训,之后正式上岗工作。

除了每天都异常忙碌的工作,邵慧还要学习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也不再那么简单,孤独更是随之而来。当然,工作后的她也感到自己的自律性提高了许多。从学生转为社会人,邵慧也渐渐开始考虑收支平衡问题,各种花费都需要精打细算。

 由于工作性质,邵慧日常的审核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更近距离地看到了更多人的生活状态。“每次一进工厂,看到工人们忙着自己手头的事,那些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机械化、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他们却那么专注,这种单纯的状态令人更有动力。”

不过,邵慧也看到了一些黑暗的社会现实,比如工厂雇佣童工问题。由于家境贫寒等问题,这些孩子无法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教育,也没有意识到合法权益正在被侵害。邵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来关心这些弱势群体。

忙碌的工作也使邵慧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闲暇时和朋友一起爬山、骑车或跑步,亲近大自然,都帮她很好地释放了压力。

除了健身,读书也是邵慧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籍,如台湾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教会她自我暗示的力量,让她在职场生活中也更加从容。

2011心愿: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找到更清晰的职业定位,在工作中不断地突破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文 记者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