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税收制度能带来经济繁荣吗? 经济科学学院 Andrew Purves* 税收与政府收支 用什么来购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一个长期困扰政府的问题。简单来说是 通过收税,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筹集税收而又不至于阻碍财富的创造。曾有一 个关于“窗户税”的故事:窗户税于 1696 年首次在英国征收,其税率随住房的 窗户数量而提高——这使得房主堵上窗户以便减少税赋。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何种税制才能带来社会繁荣。在当今的英国以及大部分 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大多数的税负由劳动者承担——这就是导致高失业率以及不 断增加的贫穷与不平等的原因吗?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反,香港对所得的征税很低。我们的分析发现香港不断增 长的经济租金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房地产税和其他税种由政府获得。所以我们想 研究香港税制的一些细节、它独特的财政收入筹集方法及其对经济健康的影响。 香港的税制体系有何过人之处?如果让喜力啤酒创始人海尼根(Heineken)来规 划税收体系,会不会和香港的规划同出一辙呢? 在最尊崇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的排名上,香港常常是个中翘楚,人们自然 地料定香港会有原始的赢家通吃、弱肉强食的企业文化。而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自由运转的经济体内,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如何?贫困群体有没有得到相 应的照顾呢?较之其他经合组织成员,香港经济运行更为健康吗?在过去五年的 全球经济危机中,它又表现得如何?米尔顿·弗里德曼(1997)从香港政府低开支、 少干预的角度论述了香港经济的成功,成为美谈,但他似乎忽略了香港的税收体 系。 我们必须注意到,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给了香港独树一帜的税制体系,由此 带来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同时也保证香港在未来能保持极高的经济自主权, 并让大部分市民享有较好的生活水平。 最后,在本文报告一些经验证据之后,我将进一步讨论香港的税制是否带来 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以及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来说,香港经济是否享有更 多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 在本文中,我将英国经济作为香港经济的比较对象。 首先,我要明确指出的是,香港拥有并受益于世界上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 一。在世界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WF Institute)的最新排名中,香港主权财富基 金排名第七位,资产超过 2千亿英镑,与中国和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相当。 这三个主权财富基金有许多共同点,比如它们都不以实物出口盈余为资金基础。 而其他几个较大的财富基金通常都以自然资源出口盈余为资金基础,尤其以出售 石油赚取资源的租金为主。香港除了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和最重要的,她的人民 之外,并没有多少自然资源。 让我们从经济基本面的对比开始。 首先来比较香港与英国的当前财政预算。香港方面的数据来自准备用于规划 * Andrew Purves 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玛丽女王学院(Queens Mary College),现为企业家同时兼职于经济科学 学院(School of Economic Science)。他的电子邮箱是 andrew.purves@purves.co.uk。厦门大学软件学院王鸿 展硕士研究生翻译了初稿;本刊编辑部校译。 2013-2014 年度财政预算的 2012-2013 年度财政收入估算数据;英国方面的数据 来自 2012-2013年度的实际数据。两者的数据在年际间都保持相对稳定。所有的 数据都换算为以英镑为单位,港元对英镑的汇率取 1英镑兑 13港元。 表 1: 英国与香港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经济指标对比 英国 香港 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英镑) 1,525.0 1,65.0 总人口(百万) 63 7.15 国民生产总值十年平均增长率(%) 2.3 4.5 2012年人均 GDP(英镑) 24,118 22,997 劳动人口失业率(%) 7.4 3.4 2013年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率(%) 2.1 2.4 公共支出占 GDP比例(%) 44.7 20.0 2013年财政储备(10亿英镑) 31 51.5 2011年平均年薪(英镑) 27,700 9,230.0 2011年自住房屋业主比例(%) 64 53 人均公共支出(英镑) 10,825 4,733.7 可以看到英国的 GDP 明显高于香港,但鉴于香港长期的高增长率,其人均 GDP 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英国。香港的失业率远低于英国,通货膨胀率则基本相 同。 双方最大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公共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上,由此可以预知双方 对各自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这也可以从人均公共支出的差别 得到印证。 两者的资产负债情况也有很大差别。本文给出的英国储备数字是由英国央行 持有的包含外汇储备在内的所有官方储备。而香港的数据是指财政盈余,香港的 经常帐户在大部分年份中都有盈余。 事实上,英国在 2005-2006年度有 3,880亿英镑的公共负债,且在此之后呈 指数增长,单在 2011-2012年度就增加了 1,220亿的负债,其中包含来自每年预 算的利息负担。截至 2013年 3月份,英国的公共债务高达 13,770亿英镑。 香港有着充足的外汇储备,更不用说包含经常帐户储备的主权财富基金。 英国的工资水平远高于香港,但在另一方面,英国的税赋也远比香港来得高。 在过去的 30 年间,英国自住房屋业主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在这一趋势上 香港亦紧跟其后。 上述一切在 1997 年之前都由英国委任的香港总督带领高度专业的公职人员 队伍在这片完全由政府所有的创业热土上完成,1997 年之后则由北京委任的香 港特别行政区长官取代。1997 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但与之前的殖民地时 期在施政目标与议事程序上都基本相同。《基本法》保证在 50年的时间里,对法 律及香港社会的运行都不会有大的改变,以此保证从英式制度到中式制度的平稳 过渡。 接下来我们考察香港与英国是如何取得它们的公共收入的。我仍将香港的数 据以 1:13的汇率从港元转换为英镑。二者的数据均是 2012-2013年度的最新估算 数字。 表 2:英国与香港取得公共收入的方式对比 香港和英国的公共收入取得方式有很大不同。在英国,几乎所有的税费都是 直接或间接从个人筹集的;而在香港,大部分政府收入来自公司经营、房地产所 有权、投资收入、土地出售和一些特殊活动如博彩、政府服务费和购买牌照。 更进一步来看,观察每类收入来源可以发现,在如何征税和税负归宿上香港 和英国也有着很大差别。 英国的所得税主要是是薪俸税,实际上由雇主支付;而在香港,则是通过个 人每年申报纳税、申请退税。英国 2013-2014年度的免税额度是每人 9,440英镑, 9,440-32,000 英镑之间的税率是 20%,32,000-150,000 英镑之间的税率是 40%, 150,000英镑以上的部分征收 45%的税。 香港的个人收入免税额为 9,230 英镑,这与英国相似。但如果是已婚人士, 则可以夫妻合报。如果一方没有收入则相当于有收入的一方的免征额翻了一倍, 加上较低的平均收入,单此一项就使得大多数居民完全免缴收入税。加上高得多 的子女免税额,以及支付按揭利息带来的税额减免,基本上绝大多数家庭都不用 付所得税。 另外,较之英国,香港的所得税率也低不少。应税收入的开始 3,076英镑税 率为 2%,第二档税率为 7%,第三档税率为 12%,余下部分税率 17%。并且目 1 原文为 council tax,系英国政府向住户征收的一种地方税,用于支付居住设施周围的警察、垃圾清理等各 项服务,亦可译为市政建设费。――译者注。 税源 英国(10亿英镑) 占比(%) 香港(10亿英镑) 占比(%) 所得税 155 26 3.9 14 社会保险 106 18 0 0 消费税 48 8 0 0 公司所得税 45 8 9.9 36 增值税 102 17 0 0 家庭税1 26 4 0 0 房地产税 0 0 1 4 印花税 包含在“其他” 3.3 12 博彩税 包含在“其他” 1.2 5 公用事业收费 包含在“其他” 0 1.2 5 投资收入 0 0 2 7 营业税 26 4 0 0 其他 84 14 4.7 17 合计 592 100 27.2 100 前 770英镑以下的应缴税款享受 75%的税费减免。对于高收入者(超过 124,000 英镑),有个更加重大的区别:应缴所得税设了一个最高限额,最高为除去所有 抵扣后的应税收入的 15%,而英国则不设此类上限。这就给了香港高管们努力工 作的巨大动力。 税收政策的不同导致了普通收入者缴纳的收入所得税额明显不同。对处于平 均收入的居民来说,在英国需要缴纳近 4,000英镑的直接税,而在香港,仅需缴 纳 30英镑。据估计,再加上国民社会保险税(national insurance)、增值税及许 多其他诸如烟酒税之类的间接税,英国雇员最终需要将总薪水的 50%用来付税; 而香港则没有国民社会保险税和增值税。英国税制是累退式的,这就意味着你赚 得越少,你的收入将有更大的比例用于缴税;而在香港,你赚得越少,交的税也 越少甚至不用交税。 总之,从个人角度来看,香港是一个低税的经济体——你将能自留大部分的 收入;你只有在拥有房地产或热衷于博彩时才需要缴纳所得税! 通过公司所得税或企业利得税,我们还能发现两种税制体系的另外一个重大 区别,香港 36%的税收收入来自企业利得税,尽管如此,因为企业利得税实际税 率较低,只有 16.5%,故香港依然是不少西方企业区域总部的热门选择。而在英 国,公司所得税税率为 20%-23%。 在英国,所有应税物业的使用者均需缴纳家庭税(香港称“一般差饷”),税 率一般为每年应税土地或房地产价值的 16%,占到了英国所有税入的 4%。 另外,香港经济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点。 正如我在开篇时提到,香港的所有土地均为政府所有。大部分土地以 75 年 为期租给使用者,但也有部分租约年限延长到 999年,近似于永久产权。圣约翰 教堂所处的土地则由教堂以永久产权形式持有。最近的土地租期年限已减少到只 有 50年。(译注:1973年 12月 14日实施了《官契条例》(现已更名为《政府租 契条例》,香港法例第 40章)。) 香港有一种向物业征收的税,在殖民地时期叫官地租(crown rent),现称政 府地租(government rent)。1898年港英政府批出的 75年期地契在 1970年代到期 后,这种政府地租制度开始实行。多数情况下土地租约到期后不能自动续租,但 有时则能免溢价续租 75年。为了防止这种混乱及复杂的租赁合同续期(有时合同 会涉及数百公寓业主),政府决定延长租赁期,并将续租时原需一次性补足的土 地溢价改为年金方式由所有分租人每年支付。新界地区也采取了相同的续租方案, 但因为港英对新界的租期将尽,限定续租租期不能逾越 1997年(译注:在 1970 年代之初,英政府尚未意识到我国政府将一举收回香港全境,导致了港岛及九龙 的租期可以逾越 97而新界不能的现象)。之后,在主权移交协商的过程中,中国 政府同意了英方这一安排。这种地租制度后来被逐渐适用到所有租赁合同上。之 所以用“租”这个字而非“税”,很明显意味着这是一项为购买特定地块上的市 政服务而作的支付。如果该地点价值更高,或是公共服务更好,比如拥有较好的 交通基础设施,则应付的租金也越高。 香港每年进行地价重估,业主需要交纳 3%的地价作为当年的租金。但即便 如此,这项收入也仅占到了2012-13年总财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约5.98亿英镑。 在英国没有类似的税种。该项税费由房地产所有者支付——如果是由租户支付, 租户可以要求从租金中减去该笔支出——并且,不管物业是否有人居住,该项税 费均是要征收的。 “„„现在香港的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永久租赁制(perpetual leasehold)” (Nissim, 2008)。 除了每年的地租收入以外,香港政府也发放短期土地租赁许可证,并且向承 租政府所有房地产的私有企业或个人收取租金。 然而,香港政府每年最大的一笔物业收入来自新地批租。每年投放市场用于 开发的土地都采取拍卖方式出租,也拍卖填海地块。从土地拍卖得到的收入是香 港多年保持积累财政盈余的重要原因。这项收入并未包含在每年预算制定过程中, 而是被计入基础工程储备基金。在 2012-2013 年度,政府获得了 53 亿英镑的土 地出让金。与这个数额相当的经费亦通过基础工程储备基金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 其中包括道路、港口和机场,这笔费用不计入每年经常帐户支出。这有助于解释 为什么香港的公共支出看起来比英国低那么多。如果将这笔收入加到经常帐户的 收入上,它将占到总收入的 16%,这显著地增加财政总收入中来源于土地所有权 或土地使用权租赁的比例。 基础工程储备基金以及香港主权财富基金均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控制的非 财政储备。香港主权财富基金是在 1970 年代建立的外汇基金,当时香港政府决 定将港元与美元汇率锚定。多年以来,为保持固定汇率,香港通过场外交易积累 了不少盈余,这些资金在经济危机和一些其他状况下被用于支撑香港股票市场。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香港金融稳定。在必要的时候,它的资金可能 会被转回经常帐户来支援重大项目,但总体来说基金规模是一直在保持增加的。 几年前,香港政府提议为每位市民分发约合 500英镑的特别红利,结果竟然导致 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现在香港的惠民举措还包括上文提到的薪俸税第一档减免 75%。 香港政府还有一些其他方法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纳入经常帐户——尤其 是公共交通方面的投资。在 70 年代,香港意识到为缓解路面交通的拥堵,地铁 至关重要,港铁(mass transit railway, MTR)便应运而生。从港铁建设伊始,政 府就意识到其地铁站周边土地价值会因交通通达度的改善而提高。因此,建设和 出租地铁站周边土地和站点地面上的建筑物的权利便交给了港铁公司。除了建设 地铁之外,港铁公司也开发、出租办公楼、商场及公寓。事实上,港铁公司拥有 这些租赁权的期限与地铁开发运营权许可的期限是一样的。在首次动工之后的 30年时间里,港铁继续建设新线路和新站点。港铁公司盈利颇丰,使得它在 2000 年实现了私有化,但政府仍保留着 50%的股份。所以,香港政府不但不需要补贴 公共交通,反而能从运营和房地产出租中盈利。 总的来说,我认为香港的资产负债情况十分健康。 香港经济总体情况 社会保障:  针对失业人员、单亲父母、残障人士和老年人设有综合性保障计划,以便使 他们的家庭收入达到最低标准。  在上一条的基础上另有老年人及残障人士津贴。  刑事损害赔偿。  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  紧急救援(出现自然灾害时的现金救助)。 医疗健康:  初级医疗,大多为私立医院(全科服务)。  二级医疗,大多为公立医院(住院服务)。  不能因经济原因拒绝提供医疗。 教育:  志愿机构的托儿所(3-5岁年龄段)受政府资助,无需付租金或上税。  6-15岁全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 高等教育享受大额政府及私人助学金(48%提供给大专以上教育)。 住房:  31%的人口(约 210万人)居住在公租房里。  707,600个公租房单元。  政府仍在改善现有公租房质量。  租金水平由租户经济能力决定。 香港的历史背景 香港在 1842 年成为英国殖民地,维多利亚女王曾怀疑她的政府智囊将香港 岛选为中国鸦片战争的赔偿品是否明智。她的外交大臣将香港形容为“不毛之地”, 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小渔村。但当时富有冒险精神的商人通过贸易发现香港拥有南 中国海上最好的港口,也是发展远东贸易的最佳据点。这些所谓的“洋行大班” 在香港成立了太古集团(Swires)、怡和集团(Jardines)等贸易公司,在此之后罗伯 特·弗莱明银行和汇丰银行也很快成立。它们至今仍居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名列。 建立一个殖民地的时候,英国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如果是打算花长时间奠 基一个国家,土地(如果没有被其他人先行声明占有)将卖给最先到达这里的人。 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如果这个地方已经拥有不少人口,则采取租赁 制度,让居民有权租地,但政府从中收取租金。这种情况发生在印度。在香港, 当时这个小岛渺无人烟,但却采取了后者的方式,从殖民伊始便出租土地。当时 的通讯并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便利,直到英国公使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t)上尉 占领香港岛的两年之后,香港岛的割让才在《南京条约》中确定下来。而在这两 年间,商人们却已开始着手建设码头和仓库,所以这一时期内的土地出租实际上 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在之后的几年,伦敦想让香港“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所以 香港行政部门就延续了拍卖租地的办法,并以此筹资用于道路、司法和安防。鉴 于之前历史上中国的贸易点经常遭遇袭击,商人也不时遭受驱逐、监禁等,香港 的商人们也大多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香港在 19 世纪持续成长,成为当时英帝国最重要的贸易据点之一。应对日 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在 1898 年,清政府将紧邻香港的一大片土地以 99年为期租给英国,史称“新界”。新界占到了香港五分之四的土地面积,而且 土地也不能被出售,只能出租给出价最高的竞拍者。 除了在英国任命的港英总督的最后 18 年之外,香港土地市场都是按这套体 制运行的。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如何在保持政府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出租土地、从 社会创造的土地价值中定期获取现金收入,从而使香港变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 方之一。英国政府难道不能从中学到一些经验吗? 在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之前,曾非常担忧英国会将统治香港 150年所积累的家 底在某些宏大项目上挥霍一空,比如说新建赤腊角机场。但事实证明,18 年过 去了,香港仍不断下着金蛋。 这里的金蛋在经济学中称为“经济租金”(译注:这里也可意译为经济地租), 也就是一个社会在所有地段(边际用地除外)上创造的经济剩余。香港通过税制 设计和其他方法(如拍租土地)获取了一部分经济租金,并将其合理利用以造福 公众。 有人可能会认为香港设计出来的收取地租的方法并不是最有效的,19 世纪 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地价税的权威作品《进步与贫困》的作者)的追随者 会认定香港的体系不够彻底。彻底的作法应该是在所有地段每年按地价(不含建 筑物)收税。此外,地价税也并非香港政府获得收入的唯一渠道。 香港体系当今的一个评论者大卫·韦伯(David Webb)强调如果政府每年征 收更多的“政府地租”会更好。1他建议“政府地租”应为新租约年租值的 30%。 这将用于政府的经常开支,而不是一次性收取 97%的土地溢价,后者带来了经常 性的预算盈余并催生了主权财富基金,而主权财富基金用于投资大规模项目,政 府决定如何处置这一大笔财富时也非常头痛。韦伯同时认为减少一次性收取的土 地费用将使得更多的竞拍者有机会进入土地市场参拍,这甚至有可能降低长期处 于世界高位的香港地价。 尽管如此,通过土地公有获得如此多的收入和由此获得社会创造的价值,香 港得以保持对劳动者和企业的低税负,从而给了她的人民创造巨大财富的强大驱 动力。 新加坡和香港类似,五分之四的土地归政府所有,拥有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 和受过高水平教育、富裕的人民,虽然我并未对新加坡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但 很明显两者有一个相似的主题可供探讨。 官地租或政府地租 英国政府并没有这么幸运拥有所有国土,也没有实行土地租赁,因而可能无 法通过类似的手段获得收入。然而,英国的大部分土地实际上由英国王室 (Sovereign)永久所有,和其他国家不完全相同的是,公民无需交纳地税。无论 土地所有制如何,政府都能通过它想要采取的方式获得收入。我的主张是通过政 府地租,无须动迁土地所有者,只需要每年向土地使用者以年租的形式收取一部 分社会共同创造的土地价值即可。 这里需要绝对澄清的一点是,我这里并不是主张增加一项新税。每多收取一 英镑政府地租,就应该相应地减免一英镑目前的收入税或其他税项。 香港的其他一些社会制度安排如今也为英国部分采用。 1845年,香港进行了第一场赛马比赛。英国人喜欢骑马,中国人喜欢赌博。 1884年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成立。为应对从中国内地不断涌向香港的难民,1955 年这家非盈利的赛马会决定将其所有盈利投入到各种慈善活动中。很快,香港政 府将唯一的博彩业经营牌照授予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如今,牌照许可范围囊括 彩票和全球性的足球博彩。此外,加上 5%的博彩税,这家赛马会已经是香港最 大的纳税者。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现改名为香港赛马会。在 2011-2012年度,它 为香港慈善事业投入了 1.33 亿英镑,主要关爱老年人和残疾人,并全额支付香 港公益金(Community Chest)的行政费用,香港公益金 2012年又投入 1,700万 英镑用于各种公益项目。 香港赛马会的宗旨是这样的:“致力于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赛马、体育及博 彩娱乐,同时维持全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资助机构”。 威廉希尔(William Hill)公司(业务遍及九个国家、拥有 17,000职员的英 国博彩公司)或阿斯科特(Ascot)赛马场(英国最负盛名的赛马场)的拥有者 1 参见 http://webb-site.com/articles/leases1.asp和 http://webb-site.com/articles/leases2.asp。 也能接受香港赛马会这样的宗旨,同时提供相同水平的娱乐和顾客享受吗? 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把宗旨为国家筹集资金的英国公益彩票的许可 让给私人之手,摇奖机便会成为许可证拥有者的印钞机。除了 50%的售彩所得归 于彩票赢家之外,12%用于交纳博彩税,28%用于公益事业。自从成立以来,其 运营商柯莱特(Camelot)为全国的公益事业的捐出已经超过了 260 亿英镑。彩 票运营商的利润被严格控制,成本限定为总收入的 4.5%,利润限定为总收入的 0.5%。 如果想要在直接税和地价税之外寻找新的资金募集方法,以上方法即在公共 创造的价值上征税将会结出硕果,并可以推广到所有形式的博彩、商营电视和电 台广播的牌照发放上。戈登·布朗(Gordon Brown, 1997-2007年任英国财政大臣, 2007-2010任英国首相)通过在 2000 年公开拍卖 3G宽频牌照筹得 230亿英镑, 展示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这个原则还可以应用到举办大型体育联赛的权利、机 场着陆权的分配或者建造运营大型收费公路的机会上。约翰·普雷斯科特(John Prescott, 1997-2010年任英国副首相)在布莱尔执政早期曾主张机场着陆权收费。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香港是不是有着更为平等的财富分配?我只能 说这里有极富,但没有极贫。我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曾看到街头有乞讨者,但到了 八十年代,当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边界被更有效地封锁后,乞讨者已经大部分消失。 我最后一次到访香港已经是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那时我也没有看到街头上的贫 困。与此同时,巨大的不平等确实存在——香港的基尼系数在 2011 年是 53.7, 而英国是 40(数据来自 201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CIA World Factbook 2013)。 特殊时期 1950 年在解放战争之后,香港的人口在很短的时间内翻了一倍,很快到处 都是棚户区,容纳着从中国内地涌来的非法移民。位于山坡和水边的棚户时常遭 受可怕的火灾和山体滑坡。政府决议搬迁棚户区内的居民;能够完成这项任务有 两个原因:其一是政府控制所有土地,因而可以将土地用作公屋建设而无需购地; 其二是政府有足够的资金用以建设新房。在 1953 年开始推进这一项目的香港房 屋委员会是一个盈利性的准官方机构,目前账上持有 290亿英镑的地产。 2005年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见前文)举办了如何用 6万英镑建筑 一套房屋的比赛。许多公司解决了低成本建房的问题,但建房需要购地,这下他 们就无能为力了! 同一时间,香港政府决定建立两所世界级大学来提高新移民的教育水平,也 有许多新学校助了新移民一臂之力,这部分人现在大多工作在第三产业。更多的 人选择不在香港定居,而是在加拿大、英国、美国或其他国家散居。 这并不是说香港没有自己的问题――她肯定不是一个乌托邦社会,她的居民 对过度拥挤、逼仄的居住条件、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有不满。她也是资本主义制度 下财富向少部分人集中的受害者,也同样受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步步紧逼的环境 危机的困扰。 但香港大部分人过得不错,受过良好教育,享受丰富的文娱生活。与此同时, 有少数人在香港的低税环境下变得极富,他们成长的环境里有政府和公益金组织 鼓励他们去帮助邻人,这方面,赛马会资金为政府和公益金组织提供了宽裕的广 告预算。善款筹集在香港是十分常见的活动,富翁们在慈善中也是惟恐被其他捐 款大户比下去。香港有超过 30%的人住在公屋里,米尔顿·弗里德曼可不能说香 港政府是小政府! 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公正的标志:新移民想获得成功机会大 不大?下一代人有没有做出一番事业的天地?我想我尚无完整回答这个问题的 香港“实地经历”,但我确知有许多人白手起家致富。新移民继续享受香港带来 的这种机会,能够保有辛勤劳动的大部分或几乎是全部的劳动果实„„与此同时, 我看到很大一部分的经济租金被香港政府征收,而居民能自己决定如何使用余下 的财富。 这看来是个更好的统筹税制以支付公共服务的方式。正如丹尼尔·笛福所说, 生命中只有两件事是确定的:死亡和税收。这种方式能够在创造经济剩余的同时 不妨碍就业和企业经营,自然好过那种产生无谓损失、抑制社会上所有部门(无 论贫富)的制度。诚然,能有开放、坦诚的取税之道也好过咱们英国的大量隐形 税——在各种托词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不知为了什么而交税! 亚当·斯密在他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综述了他观察到的工业革命初期 的经济现象,奠定了我们今日所认知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他清楚地提到征收 土地经济租作为公共收入的好处:“土地是一种比较确实和恒久的资源。所以一 切越过了游牧阶段的大国的收入,都是以国有地地租为主要源泉。”(译注:郭大 力、王亚南版《国富论》译文。) 现今大多数的西方经济体似乎都已与这个简单的结论以及亚当·斯密的税收 四原则严重偏离。这是否就是造成西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来为公共支出融资的原 因呢? 参考文献: 本文大部分数据来自以下网站: 香港特别行政区税务局: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 HKSAR 香港金融管理局年报: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Annual report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香港特别行政区土地总署:Lands Department 以上部门网址均在这两个网站有链接:www.gov.hk和 http://webb-site.com。 维基百科:Wikipedia 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Friedman, Milton, 1997, The Real Lesson of Hong Kong, National Review (Dec. 31, 1997). Nissim, Roger, 2008,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Practice in Hong Kong, 2nd edi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ook 5, Chapter 2, Penguin Classics (March 25,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