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41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于增彪 1 赵晓东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 摘要】 作为会计国际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引起了会计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将美国会 计教育的百年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认为会计教育的危机根源在于近年来会计环境深刻变化及会计教育长期脱离会 计实务;本文梳理了美国会计各界为摆脱危机采取的各项行动,包括若干研究报告和三项具体措施;我们总结出 三条有益于中国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最后本文从会计教育环境和会计教育本身两个 层面给出若干关于中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会计教育;危机;启示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体系是在 1980 年代模仿美国会计教育体系,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及其国 际化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 1 。在过去 20 多年中,我国会计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 ,另一方面 也积累下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对我国会计教育体系扬长避短特别是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 问题” ,关系到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值得我国会计教育研究者和有关方面特别重视。 我们发现:1980 年代美国会计教育已经出现问题,嗣后似愈益严重,目前被广泛认为陷入了危机。 美国会计教育并未“坐以待毙” ,有组织的改革不仅早已启动,而且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因此, 通过系统考察美国会计教育危机或问题以及相关的改革经验,从而透视出我国会计教育问题解决 的途径和方案,应该说是一条非常合乎逻辑和可行的思路。这一点,正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机所 在。下文还有四个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分别阐述美国会计教育危机的根源和改革举措,第三部分 参照美国会计教育讨论中国会计教育的改革,昀后是结束语,总结全文。 二、美国会计教育危机 (一)危机症状 美国会计教育正处于危机时期。相关的昀权威、昀系统的文献首推Albrecht 和 Sack两位教 授的研究报告(2000) 。两位教授分别在布里翰扬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执教,研究报告由美国管理 会计师协会(IMA)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美国会计学会(AAA)和当时的“五大” 3 国 际会计公司联合资助。在研究报告中,两位教授从投入、产出和过程三个方面描述了危机的症状。 会计教育投入是第一志愿选择会计专业的应届高中生毕业生和会计专业录取的新生,无论其 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下降;会计教育产出是已经毕业工作的会计专业学生,其中大多数如果再有 1 主要表现在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 1980 年代学者们分散地引进美国教材; 1990 年代前期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分别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其课程门类和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就主要方面而言,无 异于美国会计的中国表达; 1990 年代后期以来则干脆影印出版美国的英文原版教材。 2 据统计: 1978 年我国本科院校设置(工业)会计专业的不足 15 所,只有本科生,毕业人数 450 人左右; 2003 年我国本科院校设置会计专业的有 250 所,本科毕业生大约 15,000 人,同时有 50 所院校设有硕士点, 18 所院校 设有博士点;此外建成 3 所国家会计学院,专门对企业高管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3 “五大”是指安达信、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它们曾经是国际范围内五个昀大的会 计师事务 所。 2002 年,安达信因安然会计舞弊案已经关张,目前只有“四大” 。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机会选择专业决不选择会计;会计教育过程是会计的教与学的过程,大多数会计职业人士认为会 计教育过程已经“过时(outdated) ”或“破败(broken) ” ,需要进行彻底改革。研究报告中列示 的一组数据为此提供了证明:与 1995-1996 学年相比,1998-1999 学年会计专业新生人数下降了 23%, 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下降了 20%; 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专业, 从事教育的会计毕业生中有 68.5 %、从事实务的会计毕业生中高达 94.1%,不再选择会计。 根据 Albrecht 和 Sack 两位教授的看法,上述危机症状反映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会计教 育脱离会计实务,特别是 19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和大公司经济权力空前集中 等环境因素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的情况下,会计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加深了与会计实务 的裂沟。 (二)危机分析 美国会计教育危机是美国会计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考察美国会计教育的历史对于深 入了解当前美国会计教育的危机和改革,设计中国会计教育发展战略,将大有裨益。 美国会计教育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Langenderfe r,1987;Sundem,1999) ,大致可区分为五 个阶段。 1.独立战争胜利至 1880 年 在这个阶段,美国还没有正规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完全承袭了英国的师徒制,其教 学内容主要是簿记知识和会计的实务经验。 2.1881 年至 1928 年 在这个阶段,美国会计领域出现一系列重大事件。1881 年美国第一家商学院在宾州大学成立, 两年后推出第一门会计课程;188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1 正式成立;1892 年经多方努力,成立 专门培养会计职业人才的会计学院(遗憾的是两年后夭折) ;1896 年纽约州仿照律师和医师做法, 通过第一部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嗣后其他各州竞相效法,到 1920 年代末先后通过同 样的法律。 不言而喻,该阶段一方面开了现代美国会计教育的先河,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迄今仍令人困 扰的会计教育模式: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GAAP) ,目 的是满足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3.1929 年至 1945 年 1929 年美国股市崩盘,美国经济陷入空前危机。危机的重要动因之一是美国上市公司利用虚 假的财务报告蒙骗投资者。1933 年和 1934 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 。根 据这两项法案,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并负责制定上市公司统一会计准则。出于多方面考 虑,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权力转授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29 年大危机以及 化解和防范危机的法律对会计发展产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教 学的内容主要是权威机构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理论,而不是原来 自发形成的惯例(practice)式的公认会计准则。 3.1945 年至 1985 年 可谓是美国会计职业的重大变革期。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复苏并迅猛发展,市场对会计服务 的需求极大增加, 会计服务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在 1950 年代前后出现了飞跃, 会计从业人员, 1当时为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 AAPA) ,之后改名为美国会计师协会( AIA) , 1957 年才变更到现在的名称——美 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43 特别是注册会计师,拥有史无前例的执业空间。但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为保持整 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联合其他机构制定了注册会计师的准入条 件,即成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会计专业学士学位,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并接受后续职业 教育。由于第一条昀重要也昀难统一,因而会计教育开始受到实务界前所未有的重视,1959 年福 特基金(Ford Foundation) 和卡内基基金(Carnegie Foundation) 1 资助的两项有关工商教育的研 究便体现了这种关注。两项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技术导向型转为管理导向型, 特别指出通才教育应在高校会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形势下,会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 到来自其他学科的竞争压力,为在校园里建立学术声望而专门从事会计学术研究。 可以说,1960 年代是美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会计教 育引入大量会计学术研究成果,较之以前吸引了更多优秀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也 受到更专业化的训练;另一方面,会计教育的这种变革引发了一个重大问题,即会计学术研究与 会计实务严重脱节导致会计研究的成果对会计实务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这为会计教育出现危机埋 下伏笔。 5.1985 年以后 进入 1980 年代中期,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 使得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信息生产和传输成本,企业内外部 都能轻易获取特定信息,由此造成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特有的技术优势消失殆尽;经济全球化使得 企业面临更广泛的竞争,而资本的集中程度和稀缺性使得企业不得不服从少数几个巨型投资者的 短期行为意志,这两者要求企业更有效率利用自身资源、更快做出经济决策,而快捷的信息系统, 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因此在新形势下,懂得如何设计和维护会计系 统、如何结合企业内外环境中相关因素协助公司决策者准确解读和有效利用会计系统生产的信息 的“会计高手”成为“香饽饽” ,遗憾的是正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要么屈服于职业 考试的压力之下,要么在玄虚的学术研究中自娱自乐。 通过梳理会计教育的历史,我们发现美国会计教育在 1960 年代就已经显示出危机迹象,至 1980 年代中后期在外界作用下加剧并爆发。危机的根源在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接受的教育脱离会计 实务,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文提及的 1980 年代中后期经济和社会环 境的深刻变化对会计职业提出新要求;二是美国会计教育一直未能摆脱职业资格考试的束缚,即 使自 1960 年代以来会计教育中引入会计研究的成果,但因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几乎完全脱节,使 得会计教育脱离会计实务,由此造就的毕业生只懂会计准则和职业资格考试,只能从事会计信息 系统末端的简单操作。 三、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 (一)研究报告 1959 年福特基金和卡内基基金资助的两项研究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Pierson (1959)严厉批评了会计教育的平庸(mediocre )与职业性(vocational) ,建议诸如人文社科、 物理数学等通用知识和科学方法应该被引入会计教育课程中; Gordon & Howell(1959)也指出 了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建议本科生阶段应强调基础教育,辅之以两年制的侧重于分析和 行为技能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这两份研究报告均强调会计教育应为培养企业管理的 领导者而努力,对美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1986 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公布了贝德福特报告(B edford Report) ,该报告通过系统的研 究,指出未来会计职业发展对会计教育的若干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详细描述了会 1 福特基金和卡内基基金资助的两项研究分别由 Pierson 和 Gordon & Howell 主持。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计教育的现状,并提出 28 条关于会计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该报告指出各高校应明确会计在经济 决策中扮演着信息系统角色,强调学生自学能力(Learn to l earn)的培养。 1989 年“四大” (当时为“八大” )国际会计公司共同发表了《白皮书》 (White Paper) ,首 次 从会计实务的角度提出未来会计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包括技能(skills)和知识(k nowledge) 两部分,并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和大学等角度给出改革建议。 贝德福特报告和白皮书分别从会计学术和会计实务两个角度对会计教育改革提出建议,两份 报告各有侧重点且互相补充,前者强调具体改革措施,后者重在说明改革目标。这两份报告在美 国会计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 关于会计教育危机的研究还有美国管理会计协会 (IMA) 分别于 1995 年、 1996 年和 1999 年发表的三份报告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8 年报告。 (二)改革措施 纵观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其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教育中引入 5 年学制和 150 学分规则。自 1950 年代开始,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会计实务 日益复杂,如会计准则大幅增加,以至学生 4 年内无法完全掌握,5 年学制势在必行 1 。至 1970 年代后期,会计实务界根据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要求,建议于 2000 年 开始实施 150 学分制 (150-semester-hour) 要求,即 150 学分为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前提,并鼓励实行 5 年制本硕 连读制度 2 ,目前美国已有 48 个州通过了这项建议。 2.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 ange Commis sion, AECC) 3 出台的 8 份报 告(图表 1) ,成为指导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全套纲领性文件。这些报告按正式程度分为立场报告 (Position Statement) 和议题报告(Issue Statement)两类,前者比后者更为正式。报告全面 总结了以往几乎全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内容上则覆盖能力培养、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效 果评估、会计第一门课等会计教育中的几乎所有重大方面。这 8 份报告在美国会计教育界引起了 强烈反响和争论,自 1989 年至今,在讨论会计教育的论文和期刊中都可以找到这些报告的踪影。 3.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除了通过说服(the pow er of persuasion)方式从理论上呼 吁和引导改革外,还采用了资助(the power of the pocketbook)方式,即利用其资金优势资助 美国 13 所有志于会计教育改革的高校进行实践。1996 年相关成果公布出来,13 所高校所展示的 成果各有千秋。概括而言,这些实践成果可以分为 4 种风格:老牌的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试图在传统会计学科基础上,通过扩充新内容来强化会计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包括财 务会计、 管理会计、 审计、 税务、 会计信息系统等;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以信息技术基础重新组合会计学,使之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特色会计专业课程包括会计 信息系统、外部报告、内部报告、企业流程分析与设计等;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则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战略三个模块(Modules)界定会计,特色专业课程 包括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咨询、财务报告战略等;伯明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则 1 1967 年毕默委员会( Beamer Commission)认为由于会计规则的增多, 5 年制的会计教育势在必行, 两年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通过了上述建议,认为至少需要 5 年会计教育才能掌握注册会 计师( CPA)应具有的通用知识。 2 150 学分制由阿尔贝兹领导的任务组( Alberz Task Force)在重新评估毕默委员会的 10 条建议后首次 提出,之后经过反复修改和讨论并于 1988 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会员投票通过。相关资 料可以访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网站: http://www.aicpa.org. 3 1989 年由“八大”会计师事务倡议并出资 400 万美元,联合美国会计学会( AAA) 、美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 AICPA) 、高等商学教育委员会( AACSB) 、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等数家机构共同成立美国 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 。 AECC 于 1996 年完成使命后解散,前后历时 7 年。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45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新设计会计课程,教师以联合小组方式授课并通过业务循环组合会计知识, 将能力培养寓于会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Albrecht et al, 1994) 。美国会计教育迈入多样化时代。 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教育改革中扮演了“改革催化剂(catalyst) ”的 角 色 ,促 进 会计教育改革进程。尽管它已经解散,但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且改革目 标更为明确,即分层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定位于为会计实务界输 送未来的中坚团队;博士生教育侧重于进行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研究,为会计职业的发展提供源 源不断的养分。能力培养受到特别重视,强调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能力,其主要 包括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 、领悟能力(intellectual skills)和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skills) ; 知识结构主张广度与深度相结合, 包括一般知识 (general knowledge) 、 组织与工商知识(organizational and business knowledge)和会计专业知识(accountin g knowledge) ;特别强调职业信念与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熏陶。 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中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会计教育起步于 1980 年代,整个教育体系基本上模仿美国当时的体系所建立起来的。因 此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经验无疑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为有效借鉴美国会计 教育改革的经验,有必要先了解中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尽管我国目前已拥有多层次的会计教育体系,但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非几句话能概括, 至少目前几乎没有专门对我国会计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特别是基于统计资料和调查采访等 形式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我国会计教育现状的文献都属于定性研究,即采用列举的方式,列出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方案。这里仅引述部分已公开发表且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来说明我 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周齐武等(1997)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国外会计教授的评价间接反映中国会计教育的 现状。问卷分别从学生和老师、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环境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对学生给予很高评 价,师资、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则需要大力改进。尽管周齐武等的文章发表距现在已近 7 年了, 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中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还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为国和陈信元(1999)指出当前博士生教学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知识面欠宽广,功 底欠扎实; (2)忽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3)轻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 (4)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师 徒制的培养模式。文章给出了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并从学制、培养计划、研究方向、教材、师资、 生源、培养环境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此外,2002 年 4 月由东北财经大学主办的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上,与会导师对于研 究生培养的现状、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研究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和改进建议。 (二)来自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根据我们的理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中国会计教育的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1.会计教育的良性发展重在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会计教育本质上讲是一个生产函数,选择会计专业的新生为生产原料,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 产成品,而教师是生产工程师或管理者,直接决定产成品的质量。教师的作用勿庸置疑,美国会 计教育危机为此提供了例证 1 。1960 年代以前,会计教育基本由会计实务主导,高校教师同时也 1 关于会计实务知识在会计教育中的作用, “八大”的《白皮书》中指出,尽管课程开发和教学主要是 学术团体的责任,但是成功会计教育只有靠教师和实务工作者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从事实务工作,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也源自于会计实务;但进入 1960 年代,迫于校园内的竞争压 力,教师们纷纷投身于与实务脱离的会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由此培养的毕业 生仅钟情于职业考试和学术,对会计实务缺乏灵敏嗅觉,不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基于此,中国 的会计教育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术水平,而且应深刻全面了解中国 会计实务发展状况,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职业的发展。这是美国会计教育 危机与改革对中国会计教育发展的昀重要的启示。 2.会计教育应强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强化职业道德熏陶。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会计教育尚处于美国1960年代的水平,一方面知识结构陈旧并具有明显 的职业导向性,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会计研究已起步,会计教育中开始引入 研究成果。结合美国会计教育发展历史和改革经验,积极引入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 模式,以管理导向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另外,由于中国当前市场的不成熟性, “做假账”泛滥, 高校人才培养有必要强化职业道德熏陶。即使美国拥有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更成熟市场机制,高 校会计教育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辅之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熏陶。在当今中国,非常必要引入 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免疫力。 3.展开对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专项研究,为会计教育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基础。 如前文所述,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相当审慎,重大决策均成生于严谨的研究报告和反复讨论过 程。自195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界、实务界和学术界广泛参与针对美国会计教育危机的讨论, 陆续出台了关于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职业发展方向、会计教育改革举措等研究报告。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的国情、文化、价值观念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完全照搬美国改革的经验不合时宜。为昀 有效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为我所用,当务之急应展开对我国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专项研 究。 (三)关于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建议 根据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以及切身体会、观察和研究(于增彪等,2004) ,我国会计人才 需求的主要特点是: (1)会计实务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两极分化严重; (2)泛会 计化和非会计化两种倾向并存; (3)会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主要通 过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来培养。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现状基本上不能满足高技能会 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原因可以从会计教育环境以及会计教育本身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基于此, 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1.会计教育环境方面应去政治化、商业化、地方化和分散化的痼疾。主要内容包括: (1)各高等院校成立理事会(Board of Trustees) 。这是国外公立大学管理的惯例,其理由 与公司设立董事会完全相同。理事会的基本职能是确定学校发展战略,选择校长,审批校长的重 大决策。理事会主席,可以比照国家控股公司的做法,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理事,部分由政府主 管部门指派,其余应该有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校长候选人应该 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公开招聘,不仅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领导能力,而且社会联系广泛,能够在 提高学校声誉和筹措经费方面做出贡献。 (2)系主任或院长必须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核心,享有相应的财务、人事、 招生、职称评定、学科发展等多项权力,而校级职能处室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办事机构。系 主任或院长候选人也应从全国甚至全世界招聘。 (3)取消或者限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允许教师自由流动,防止“近亲繁殖” 。 (4)参照国际惯例,高考制度改为资格考试制度,取消统考统录制度,允许学生同时向多所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47 学校申请,自主地选择学校和专业。 (5)教育部应尽快对大学本科、硕士生的班容量做出明确规定。班容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 键因素。根据国外经验,大学班容量大约在20~30人为宜。 2.会计教育应多层次培养融能力、知识和职业信念为一体的管理导向专业人才。具体内容包 括: (1)在压缩会计本科生招生数量的前提下,取消单独的4年制本科教育,实行本硕连读,学 制5年或6年;专业方向为审计(注册会计师—CPA,注册内部审计师—CIA) 、管理会计(注册管理 会计师—CMA) 、财务分析(注册财务分析师-CFA) 、咨询、税务等。 (2)本硕连读的毕业生,大部分到实务界工作,少部分人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会计博士学 位应该分成研究和应用两种类型(余绪缨,1998) 。应用型的培养目标锁定在高级咨询专家和总会 计师;研究型的培养目标锁定在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非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原则上只允许攻 读研究型博士学位。研究型博士生的培养突出方法论训练和人文社科知识的拓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国外通行的通用类课程、组织与工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 程三类课程模式。通用类课程侧重于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课程 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类、数理、历史等;组织与工商类课程重在熏陶学生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嗅觉, 课程内容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专业类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 实际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02年已经开始实施这种培养模式 1 。 (4)对会计专业而言,应开发会计第一门课的教材,以改变当前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第一门 课的现状。实际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增彪教授对此已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2 。 (5)从事会计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强大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会计实务。 五、结束语 自 1880 年代至今, 美国会计教育已历时百年, 但会计教育一直未能摆脱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 并因其与会计实务的脱离昀终导致会计教育危机爆发。幸运的是,美国会计教育界、实务界和学 术界能及时反省,认真研究并积极实践,积累了大量关于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一方面,美国会 计职业界从容应对危机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会计教育实践中尚未爆 发美国式的危机,但由于我国现代会计教育体系基本上是照搬美国模式,或许美国会计教育危机 的诱因已潜伏于现有体制中,我们应认真总结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 “未雨先绸缪” ,及早建 立危机预防机制,保证我国会计教育健康良性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1 自 2002 年开始,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措 施就是采用大平台统一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即统一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学生经过两年公共课的平 台式培养,再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 2002 年在全校率先实 施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商管理大类统一招生、集中培养,并于 2004 年 3 月完成专业分配。 2 2002 学年于增彪教授在 DMBA 学生开设的《会计学》课堂上,根据课程对象的特点,首次将会计学 的内容分为 6 个模块,即对外报告系统(财务会计) 、对内报告系统(管理会计) 、报告系统的鉴证(审 计) 、报告系统的动力(激励制度) 、报告系统的保障(内部控制)及报告系统的技术支持。新的课程 体系受到选课同学的普遍欢迎。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图表 1: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的 8 份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 报告主要内容与评价 立场报告 1:Position Statement No.1 会计教育的目标: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 提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并建议 可行的课程设置、 内容和教学方式。 该报告是 AECC 所有报告中被引用次数昀多的一份 立场报告 2:Position Statement No.2 会计第一门课: The First Course in Accounting 强调第一门课的重要性,说明其教学目标、方法 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其出台的目的就是要将昀优 秀的学生吸引到会计专业中来 议题报告 1:Issues Statement No.1 高等教育中教学的优先地位: AECC Urges Priority fo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主要是呼吁高校更重视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内 容的安排,特别强调相应的奖励措施应到位。这 份报告出台比较仓促,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议 议题报告 2:Issues Statement No.2 分离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 AECC Urges Decoupling of Academic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Examination Preparation 阐述了大学会计教育与职业考试之间的关系,建 议将两者分开,明确只有在完成大学会计教育的 基础上才能参加职业考试。此报告意在弱化会计 教育中的职业考试导向 议题报告 3:Issues Statement No.3 2 年制专科对会计教育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Two-Year Colleges for Accounting Education 主要说明 2 年制专科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特 别强调 2 年制专科和 4 年制本科教育之间的协调 议题报告 4:Issues Statement No.4 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经历: Improving the Early Employment Experience of Accountants 倡议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实习 计划的实施 议题报告 5:Issues Statement No.5 有效教学的评价与奖励: Evaluating and Rewarding Effective Teaching 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 法等方面描述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并给出教学评 估的若干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 价等 议题报告 6:Issues Statement No.6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49 2 年制与 4 年制大学教育中会计第一门 课的学分转换: Transfer of Academic Credit for The First Course in Accounting Between Two-Year and Four-Year Colleges 主要强调会计第一门课的学分转换问题,由此可 见会计第一门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1】 余绪缨. 论现代管理会计方向博士生培养、教育中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财会通讯. 1998(12). 【2】 于增彪. 我国会计学科发展纲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 【3】 于增彪等. 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会计研究. 2004(3). 【4】 张为国和陈信元. 全面展开博士生教学改革 造就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 会计研究. 1999(5). 【5】 周齐武、钟西飞和吴安妮. 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之现况——海外中国会计教授之见解【6】与建议. 会计 研究. 1997(11). 【6】 会计研究. 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 会计研究. 2002(6). 【 7】 Albrecht.W.S., Clark.D.C., Smith.J.M., Stocks.K.D.& Woodfield.L.M.. An accounting curriculum for the next century.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9. Fall 1994. 【 8】 Albrecht.W.S. & Sack.R.J..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Vol.16. August 2000. 【 9】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Structure, Content and Scope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1. Iss.1. Spring 1986. 【 10】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CPA Vision Project: Focus on the Horizon. New York, NY: AICPA. 1998. 【 11】 Arthur Andersen & Co., Arthur Young, Coopers & Lybrand, Deloitte Haskins & Sells, Ernst & Whinney, Peat Marwick Main & Co., Price Waterhouse, and Touche Ross.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Capabilities for Success i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The White Paper). New York, NY. 1989. 【 12】 Gordon.R.A.& Howell.J.E.. Higher Education for Busines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 13】 Langerderfer.H.Q.. Accounting Education's History: A 100-Year Search for Identity. Journal of Accountancy. Vol.163 Iss. 5. May 1987. 【 14】 IMA. What Corporate America Wants in Entry-Level Accountants. 1995. 【 15】 IMA. The Practic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ults of Research. 1996. 【 16】 IMA. Counting More, Counting Less: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 1999. 【 17】 Mathews.M.R.. The way forward for accounting education? A comment on Albrecht and Sack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10. Iss.1. Mar 2001. 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年 10 月 22 日 -24 日 【 18】 Pierson.F.C.. 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Businessme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959. 【 19】 Sundem.G.L..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Its History and Impact,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and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99. 【 20】 AAA website: http://www.aaahq.org. 【 21】 AICPA website: http://www.aicpa.org. 【 22】 IMA website: http://www.imanet.org. the US’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and Its Inspirations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accounting profession. We decompose the 100-year history of the US’ accounting education into five stages, and find out that accounting education crisis is due to the recent drastic changes of th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ong-term deviation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from accounting practice. Our paper summarizes some major steps taken to shake off the crisis, including several research reports and three concrete measures. Further we draw three inspirations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utors, which are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China. Our paper is ended with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both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accounting education itself. Key Words:Accou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unting education; Crisis; Inspirations